北京日报 | 作者 鹿丁联


【资料图】

刘齐的杂文随笔,更多的是

世人心理的把脉与诊治

陶渊明若有汽车,“还顾得上采菊吗”

《人一有车就自卑:刘齐杂文自选集》 刘齐 著 金城出版社

此书是朱铁志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中的一卷,书封上有作者的一段文字:“讽刺讽刺,一定要有‘刺’。若无‘刺’,当鱼都不够格。还应有‘讽’,无讽之‘刺’,如鲁莽刺客,裸体执枪,透明作业,勇气可嘉,效果另议。”

此言可当作刘氏的一种夫子自道,有助于读者了解刘齐杂文的风格特征。该文集收录了刘齐先生的近百篇杂文随笔。拜读中,二十多年前初读其《小姐》等作品时的感受,不时地在脑海萦绕:语言幽默风趣,淳朴精致,是那种铁板滚动铜珠的嘎嘣脆响;视点独特,往往于细小物事中,生发出冷静理性的声音。当初的这种认知现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刘齐先生的杂文随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形而上精神层面的观照与见解,又有生存状态生活层面的观察与反思。他会从青少年时的一首首老歌旧曲中,回顾当年那种朦胧幼稚的慷慨和梦幻;他会从现实生活的寻常层面上,悟出生存的哲理,人生的真谛。譬如,在与书名同名的《人一有车就自卑》一文中,他从寻常人们司空见惯的攀比行为中,深刻体察到“消费主义的盛行和媒体的发达,使得现代人空前酷爱比较”,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不比别的,譬如心灵什么的,只比物质,比牌子,比层出不穷的时尚新花样儿”,从而揭示出“现代人没有古代人快活”这一貌似调侃之语的思想文化根源,生发出陶渊明若有汽车,“还顾得上采菊吗”的幽默追问,进而亦庄亦谐地回答:“顾不上了,他那颗沉静的心将嘣嘣嘣嘣,空前躁动。当今世界,环顾宇内,我们都中了消费主义的奸计。不是我们无能,是商业太狡猾了。不是我们贪婪,是那关在魔瓶里的欲望之妖一经放出,它就不愿回去了。”寥寥数语,将现代人物质层面上的攀比,揭示得精准而透彻,给读者以极大的警示。

一句寻常的“对不起”,他会刨根索源,从大家懒于出口、羞于出口、耻于出口的行为层面,分析出国人的“不爱认错,不尊重受伤害者”的心理痼疾,语重心长地指出:“这三个字,真是比黄金还要贵重”。其情恳切,其意深重。

刘齐的杂文随笔,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世人心理的把脉与诊治,这在他的文集中占有相当的篇幅。譬如《一个鬼子和一个县》《太空和假大空》《我成了“诺贝尔”候选人》《猜新闻》等,将锋利的笔触,伸向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社会把脉,为人性呼吁,为正义呐喊。譬如,在《痛恨》一文中,围绕国人“不爱管闲事”这一现象展开思考,言辞恳切地叙述和议论:“我们好像只有到了‘国家兴亡’的生死关头,才会呼喊一声‘匹夫有责’。问苍天,几时才能唤醒我民众,以一个公民的姿态,行动起来?说到这里,全场掌声如雷。可是开完会,报告人和听众蜂拥而出,迎面碰到一人,在墙上贴小广告,众皆视而不见,散沙般离去。”其痛切无语之情态,可见一斑。

刘齐的杂文随笔,尖锐辛辣之外,还折射出别样的情怀和期待,关爱和悲悯,内省和反思。他应《南方周末》邀约所作的高考作文,借助“心灵选择”的话题,将老父亲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未能报答恩师的内疚与反思,描述得深沉感人;他以《感谢身体》的形式,述说自己对天地人生的感恩情愫;他别具一格地描述了这样一种杂文创作的愿景:“我梦想,有一天,我们的天空格外晴朗,我们的生活格外美丽,以致杂文渐渐失去揭露、讽刺、抨击、诊治、同情等目标,变得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找不到北了……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吗?唉,就让我们梦想一下吧。在这样的好日子到来之际,我们将含泪感谢杂文的历史功绩,与杂文紧紧拥抱,热情吻别,祝她一路走好!”这道出了他书写杂文的初衷和期冀,读来令人感喟和感动!

这套丛书主编朱铁志称刘齐和“精品大系”中其他杂文作家是“典雅的牛虻”“中国的良心”,这种感知在我心中同样强烈难以抑制。

(作者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