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王秋海

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过去对贝多芬,总有点敬而远之,觉得像小说里的四大名著,“部头”太大,不好嚼,让人想起美国作家欧文,每天写作都要正襟危坐,把写字台上的东西统统清理掉,用抹布擦得一尘不染,墨水瓶鹅毛笔摆放舒适,方可动笔,洁癖使然。多少人一辈子也没怎么看四大名著,或只翻看了若干页,就是对大师“远之”的心思作祟,总想等大段时间细细“啃”,结果退休眼花,一辈子错过。

莫扎特死得过早,若再活几十年,风格迥变,也不知还会不会同样的典雅优美,那么的中听。反正贝多芬是赶上了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受环境影响,作品大体曲风清俊,鼓荡而下,一无挂碍,首首慷慨气壮,可称极品。于是乎不少人望其项背,不敢问津,总想等自己也壮伟盈胸时再去欣赏。其实大凡作曲家都有几面,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似小说家多是一个面孔,鲁迅冷峻,周作人儒雅,林语堂幽默……

早期的贝多芬十分靠近古典。在他耳朵彻底失聪、生活拮据落拓不羁时,其作品也还是非常“规范”乃至小资贵族范儿十足。虽然骨子里揣着“革命”潮汐,但瞄着海顿和莫扎特两个前辈,心里肯定不服。正像鲁迅以短篇小说成了名,在大学教书,周边都是看不起稗官野史之流的教授,他便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以证明自己做学问的能力,暂时让骨子里的“投枪”“匕首”韬光养晦。

贝多芬年轻时着实写了不少舞曲,如12首德国舞曲、乡村舞曲和小步舞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G大调小步舞曲,早已是娱乐休闲场所、酒店、机场、影视作品里常播之音,多数人对其旋律比较熟悉,只是不知是贝氏所作而已。我最早接触也以为是出自莫扎特之笔,那种华贵典丽的风格实在是太像了。要说海顿连交响乐都写的是宫廷味,那是由于他一生都与贵族为伍,莫扎特更是贵族的宠儿,连皇帝都让他三分。贝多芬出身贫寒,后来主要以卖曲子谋生,而非依附权贵,写出的舞曲与海顿、莫扎特非有轩轾,实属不易。G大调小步舞曲采用典型的三段式写成,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曾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乃至轻音乐等各种形式,并以《贝多芬小步舞曲》之名广受听众的喜爱。

乐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第二乐段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本曲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考虑到当时贝多芬的听力已开始衰退,还能写出这样好听的旋律,一点不输海、莫前辈,不得不令人佩服。酷热难熬的夜晚反复听G大调小步舞曲,继而再听他的德国舞曲,以及具有浪漫气息的《月光》、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等,你仿佛相遇的是贝多芬的另一副面孔:既然他的鸿篇巨制不好啃,就品尝他的吉光片羽吧,同样是琳琅满目。都说贝多芬是个过渡式人物,叛逆了古典而跨越至浪漫,他心中的潮汐非要打破规矩不可。所以贝多芬的音乐有法度,但又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其旋律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有神明变化于其中,听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就有这种感觉,既有争艳竞巧的华美之风,又不乏风云之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