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距60公里的都江堰与朱李火堰这两座水利工程促成了“天府之国”,而它们都源于李冰的手笔。


【资料图】

如今,两座水利工程不仅具有防洪灌溉功能,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如何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什邡又在当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日前,第二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李冰研究暨什邡李冰文化研究学术会举行,来自成都、德阳等地的专家学者集聚李冰遗作地——四川什邡,共话李冰文化发展。

朱李火堰活动现场。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李冰遗作——朱李火堰

盛夏8月,走进什邡高景关,一湾碧水从章山而来,沿着石亭江(又称洛水)向东南而下。江畔一侧,稻田连片,不久后即将迎来丰收。另一侧,刻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朱李火堰”的石碑引人注目。

说起都江堰与朱李火堰,就离不开李冰。

“这两座水利工程都是由李冰设计修建。”什邡市洛水镇党委书记廖兴林拿出一张“朱李火堰”的航拍图,“从高空俯瞰都江堰与朱李火堰这两座水利工程,两者如出一辙,犹如双胞胎兄弟。”

关于朱李火堰,史学界普遍认为,李冰在修完都江堰后,便来到什邡高景关,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实现“导洛通山”,从此“水旱从人”,李冰最终累死在什邡。而朱李火堰也成为了李冰的遗作。

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认为,都江堰治理了岷江水系,而朱李火堰则治理了沱江水系,正是这两座水利工程,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

先有都江堰,后有朱李火堰,因此朱李火堰又被称为“小都江堰”。堰虽“小”,但作用却很大。在专家学者看来,都江堰与朱李火堰是一个整体,同属于都江堰灌区工程系统。

也难怪什邡当地学者郭辉图感叹:“不到都江堰,不知其水利工程之宏大;不到高景关,不足以了解李冰完整一生……”

从古至今的大国工匠

“没有看到朱李火堰,就不了解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到过什邡,就不了解李冰完整的一生……”

对此,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学东也深表赞同,“什邡对李冰生平的完善,以及研究李冰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

研讨会现场。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因此,李冰文化的讨论成为了本次学术会的重头戏,而且是放在什邡。会场上,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对李冰文化的看法。

“这是我们首次以李冰文化命名的学术会。”王学东说,以前研究最多的是李冰的水利工程,而李冰文化研究很少涉及。

其实,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仅是防洪灌溉的作用,更是李冰文化的一种体现。

这一切无不展示出李冰文化,里面包括治水思想、科学运用,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

在王学东看来,从古到今,李冰都称得上是一名伟大的大国工匠。

“可以概括为廉政为民的奉献精神、继承与创造的奋斗精神以及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李泽敏说,李冰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冰文化的助推器

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什邡在李冰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一笔。

“什邡有许多关于李冰的遗迹,其中李冰陵园是一个重要的李冰符号,且具有唯一性。”王学东建议,什邡要用好这个优势,把李冰作为什邡的城市形象,同时,与都江堰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李冰文化宣传与发展。

讲好李冰文化故事,传承李冰精神,发展旅游往往是最好的方式。

“什邡是李冰安息之处,有纪念李冰的大王庙等一系列历史文化和‘道法自然’的优美大自然,更应该抓住机遇,有效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打造以李冰文化等历史自然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四川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刘学智说。

西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喻曦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珂建议,开发具有水利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李冰文化深入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当中,让朱李火堰“活”起来、“火”起来。

其实,什邡在李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一直都很努力。不仅重建李冰陵园,实施李冰广场、高景关李冰导洛通山遗址公园、李冰纪念馆等五大工程,还深入挖掘李冰文化史志资源,开发李冰文创产业,定期举办李冰文化艺术周等系列民俗活动。

“我们将大力发展李冰文化产业,进一步开发李冰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以旅游传承发展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什邡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适度开发李冰陵、后城治、朱李火堰以及李冰村,逐步构建李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旅游品牌体系,打造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冉宏伟、周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