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14时50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迎来秋分节气

秋分

“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时

秋高气爽

不冷不热

不闷不燥

人也可以

不慌不忙、不徐不疾

秋分日这天

还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土地在九月

迎来了满满的收获

希望你也一样

今年秋分

还是杭州亚运会开幕的日子

这个秋分

我们有——

节气之美

收获之美

运动之美

真好!

秋分初候·雷始收声

每年9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赤道时,进入秋分节气。

和春分一样,在秋分这一天,昼与夜、寒与暑,都是平分而处于均衡的状态。

对称,均衡,协调,包含着人类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难得而珍贵!

对于这样的时刻,我们的祖先是敬畏的。秋分祭月之礼,就是敬畏的表达。

一年之中最美的月亮,最美的月光,也正是在秋分时节出现

秋月澄澈

月光晶莹如水

洒在江河湖海

照着高山平原

给世间万物

披上最皎洁的清辉

让“吾心”和“宇宙的心”

都在这样的月华中

得到了净化

但这种对称、均衡、协调的时刻与境界,是可遇不可求的,是转瞬就会变化甚至消失的!

古人认为雷代表着阳气,“雷始收声”,体现在外在的气候变化上,是秋意渐浓,气温一天比一天下降,而体现在人们的内心,又会是怎样呢?

秋分二候·蛰虫坯户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点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的热量一天天散失而不再得到有力的“补给”。

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随之一次次地下降。

当“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一个重要的物候特征出现了,这就是秋分二候“蛰虫坯户”

《礼记》注曰:“坯,益其蛰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jìn)塞之。”

意思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于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从初春惊蛰时节,在长久的蛰居之后开始爬出洞穴活动,到此时复归洞穴“潜伏”,虫儿们的生活状态经历了一个轮回。

秋分三候·水始涸

迷人的秋色,恐怕唯有“绚烂”二字才可以形容一二。

而秋色的绚烂,正是从秋分三候“水始涸”这个时节开始明显呈现。

早在秋季之初,北方地区的降水就已经大为减少,但南方很多地区仍处于多雨模式。

只有到了秋分特别是秋分三候时,南方地区才开始进入少雨的时期,天气变得日趋干燥,水汽蒸发加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处于干涸之中。

此时大江南北降雨量普遍减少,此谓秋分三候“水始涸”。

秋风四起,秋凉加重,秋水始涸,快速推动着秋色的浓度逐日递增。

秋天的千色万彩,浓缩在一黄一红之中。

黄有千姿百态——

那高高银杏树如瀑的叶子黄得多么灿烂;

凌霜绽放的菊花黄得多么清雅;

那田野里成熟得低下头的稻穗黄得多么饱满……

红有千变万化——

枫叶之红,如红雾迷天,如朝霞流丹;

秋果之红,如少女脸上的红晕般媚人,如星光红宝石般亮丽……

当时节

进入秋分三候“水始涸”

也便进入了仲秋之末

秋之黄、秋之红

将逐渐加深

终成层林尽染之势

丹桂飘香

菊黄蟹肥

在这充满“色香味”的

全息式秋景图里

伴着秋风赏菊

来一两老酒品蟹

在月光下

循丹桂之香漫步

如此

便是人间好时节

秋分·絮语

秋天是一个很好的季节。

而秋分,又可算作很好的秋天里最珍贵的一段时节:阳光、温度、秋风,一切都不疾不徐的,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柔。

最近走在户外,总有一种独属于秋日的舒爽——

风吹过来,扑在身上,不觉燥,不觉凉,像一个妥帖的拥抱,很是舒服;

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可能来自草木,可能来自土地,可能来自路边的果摊,说不好,只是愉快;

有时候,一抬头撞见铺天盖地的晚霞,美得辉煌,美得浓郁,美得让人落泪……

秋天

唯一让人遗憾的

也许就是太短了吧

短到就像一个转身

如果不好好珍惜

很容易就会错过

所以

秋分时节

多出门走走吧

去好好过秋天

去从日常里抽身

看看天色云影

看看秋水草木

心间无事

生活如诗

组图/视觉中国

---------------------

●根据央视新闻整理

●责任编辑:陈小小

●校对:姚佳审核:小新

◆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

◆联系我们:neirong58(微信)

视频号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