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最出名的是谁?

一百零八位好汉名声如雷贯耳,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对于宋江等人的故事信手拈来,但说到出名,却有一个人只是作为一个插曲小故事,便成了古今奇谈。


(相关资料图)

这人就是潘金莲。

细看翻拍水浒的影视作品,无一例外都会炒作潘金莲的话题,她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有了无数的骂名。

可潘金莲的悲剧,真的只怪她自己么?

潘金莲其人,两个不一样的版本

提起《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很多人第一印象便是,由于她的风流与不守妇道,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最后甚至下毒手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然而这其实是很多人将两部小说,两个版本的潘金莲混淆了,甚至是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如果细读《水浒传》就可以发现发现,作者施耐庵在塑造潘金莲这个人物时,并没有想直接写成一个风流祸水,那我们怎么会有这个错误印象呢?

其实是因为后来有一位作者,在他的书里,把潘金莲的形象给彻底颠覆了,这本小说同样也很出名,所以很多人混淆了,这本就是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

那么两本书中的潘金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施耐庵笔下的潘金莲又是什么样的呢?

潘金莲貌美却自幼命运多舛,很小就被卖到了张大户的家中,做了他家的使女,在那样的年代,身份卑微的潘金莲在张府可以说是身如浮萍不由自己,也是因为貌美,年老的张大户看上了潘金莲。

可是潘金莲的反应,两本书却是给出了不一样的描写,在《金瓶梅》里,潘金莲并没有拒绝张大户,而是半推半就之下,成了张大户见不得人的妾室,可以说很符合大家眼中潘金莲的形象了。

但在施耐庵的笔下,潘金莲面对张大户誓死不从,也因此被张大户怀恨在心,故意将其赏给了容貌丑陋也没有什么本事的武大郎,甚至愿意倒赔嫁妆也要借此报复、羞辱潘金莲。

可以看出,在施耐庵的描写里,潘金莲面对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张大户,却毅然拒绝,勇于反抗,这时的潘金莲绝不是个风流祸水,甚至令人怜惜,让人唏嘘。

而在嫁给武大郎后,潘金莲想象中的平静生活并没有来到,甚至他们一家不得不被迫离开了清河县,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版本又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写出了不一样的潘金莲。

在《金瓶梅》中,他们一家之所以无法再在清河县呆下去,是因为潘金莲的不安分,成日里坐在门口搔首弄姿、卖弄美色,引来一群男人,武大郎管不住她才不得以举家搬迁。

而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每天关着门过日子,并没有任何不安分的举动,只是武大郎这样一个貌丑又没本事的男人突然得了这么一个美娇娘,让周遭的人十分嫉妒,故而总是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武大郎斗不过这群无赖,唯一有武力值的弟弟又不在家,武大郎选择惹不起就躲,所以举家搬迁,也是合情合理的,怪不到一个女人的身上。

其实在古代我们都知道,传统封建的观念深植在广大妇女的心中,所以潘金莲嫁给武大郎虽有不忿,但并没有越轨行为,她是守着丈夫过日子的。

电视剧《水浒》里有个细节演的就很好,潘金莲会在武大郎卖完炊饼回来后,帮他卸下担子,然后便关上了大门。

潘金莲“关大门”这个动作在剧中出现过多次,可见在认识武松之前,潘金莲是守着武大郎过日子的,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之人。

可惜,她遇见了武松。

一眼万年,万劫不复的遇见

如果没有遇见武松,没有那杯被拒绝的残酒,潘金莲的结局会不会不同呢?

其实,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施耐庵当时塑造的潘金莲还是很正派的,甚至是在那个年代还有难能可贵的反抗权势的勇气与心气。

即使是后来与西门庆的相遇,潘金莲也只是“收了帘子叉竿入去,掩上大门,等武大归来。”

但不可否认的是,年轻貌美的潘金莲在心里对于爱情,对于自己的理想丈夫是有幻想的,如果没有遇见武松也许潘金莲就像一座永远不会引燃的火山,平静度日,可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心里燃起了幻想,让她平静的心湖出现了涟漪。

也正是武松的拒绝让她的幻想被彻底打碎最终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可是,这一切都是潘金莲的错么,其实,细看《水浒》里武松对待潘金莲的各种举动,潘金莲落到这样的结局,武松是有责任的。

武松回到家中后,武大郎领着他与嫂子相见,初见时,潘金莲的表现是极为正常的,她招呼丈夫照顾武松,并没有任何不轨的举动和不该有的心思,只是热情的主母和嫂嫂而已,她甚至没有打量武松。

但武松呢,他在仔细地看这位嫂嫂,却不是看嫂嫂是否贤惠,是否和善,而是在看嫂嫂的柳叶眉、桃花脸、婀娜腰肢……这些都不是一个有礼节的小叔子该干的事情。

而这时候的潘金莲呢?她在忙着叮嘱丈夫怎么安排饭菜水酒,直到事毕才有空正眼看下武松,这样两相对比,可以说,是武松先坏了叔嫂间的规矩。

不过,相比于又矮又丑又没有本事的武大郎,高大威猛的武松的确是更得潘金莲的心意,她看向武松的那一眼便是一眼万年,彻底沦陷。

潘金莲心里的那团火被武松点燃了,但毕竟是那个封建年代,又是自己的小叔子,潘金莲并不敢怎么样,只是先开始了试探。

在武松搬进家里来住后,潘金莲开始借机各种试探,她对武松分外殷勤,事事都是亲力亲为,哪怕是端茶倒水这样的小事,她也要自己亲自奉上。

武松并不是傻子,他察觉到了不对劲,为此他提议由他选个士兵来伺候自己。

但面对这个提议,潘金莲自然是拒绝了,但武松呢?他也没有坚持,嫂嫂拒绝了,武松也就默许了。

其实,若在一开始察觉到不对劲时,武松能坚持拒绝,甚至搬去军营住,也许这一切还可以挽回吧。

但他的默许,给了潘金莲希望。

特别是接下来,武松还干了一件非常错误的决定,他去买了一匹彩色的缎子送给了潘金莲。

也许在武松心里,这是感谢嫂嫂辛苦操持家庭,照顾大哥,也许是感谢嫂嫂这段时间对自己的照顾。

但不管武松怎么想,对于潘金莲来说,这匹缎子就仿佛是一个火把,要把她心里的火点燃了。

在电视剧版的《水浒传》里,送缎子这里的细节非常值得深究。

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家,不仅是狭小,简陋的,更是昏暗的,仿佛没有一丝光亮一样昏沉沉的,潘金莲也是一直穿着各种暗色的衣服,整个人仿佛铅华洗尽。

但武松送的那匹红色绸缎,成了整个画面里唯一的色彩,那抹红,红的刺目,红进了潘金莲的心里,也许在潘金莲心里,已经把这匹绸缎当成了小叔子在乎自己的证据了。

也正是因为这匹红色绸缎,潘金莲再也无法扼制自己的心思,她想和武松挑明,但潘金莲还是有些不确定,所以她挑明的很慢,很隐晦。

她决定用酒暗示,她请武松喝酒,却说是让叔叔和她喝个成双儿杯。“成双儿”这词其实已经比较露骨了,武松是真的听不懂么?

武松懂不懂我们已经无从考究了,但他却是一仰头直接就喝了,并且喝完之后武松还给嫂嫂倒了一杯酒。

潘金莲见状自然是大喜,不仅喝了武松给自己斟的酒,还用自己喝过的杯子又倒了一杯给武松。

也许前面还可以说试探、隐晦,武松看不懂,但到了这个程度,已经无法说看不懂了,甚至于即使武松不懂,也该知道,这绝对是于理不合的,他应该指出,拒绝,甚至是离席。

但武松是如何做的呢?他连饮了三四杯,这在潘金莲看来简直是武松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并且同意了。

随后我们可以看出,潘金莲说话便没了顾忌了,又是给武松烫酒,又是给他捏肩,而武松呢?他没有拒绝,只是不说话,而且施耐庵在笔下明确写了“已知七八分”。

不说话、不拒绝,正是因为武松这种不作为的处理,让潘金莲产生了误会,最终放心地递上了那杯残酒,遭到了武松的怒斥。

武松的言辞激烈,怒骂潘金莲“不识廉耻”,双方撕破了脸的同时,潘金莲的第一次暗恋迎来了结局,她狼狈不堪、尊严尽失。

伤痕累累的潘金莲太需要安慰了,这时候她遇见了西门庆。

到底是出于对武松的报复还是太渴望一个港湾温暖自己,也许她分不清了,但总之,与武松错误的相遇,促使她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悲剧的源头,万恶的封建制度

在《水浒传》里,潘金莲最后死了,死在了她最爱的武松手里。

查清了案情的武松,在自己哥哥的灵位前,砍下了这个可怜女人的头颅,血祭了哥哥。

可能潘金莲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想要轰轰烈烈的爱一场,怎么换来的这个结局,小叔不是送来了那匹红绸缎么。

也许有人说,因为武松是个正人君子,潘金莲是个风流女人,又是有夫之妇,不知廉耻的勾引活该落得这个结局。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被发配孟州,在途中,他来到了“母夜叉”孙二娘夫妻开的黑店。

孙二娘穿着一条红色的裙子,胸脯大大的敞开着,甚至露出了桃红色紧身抹胸,对比潘金莲一贯的暗沉布衣,可谓更是风情万种。

可武松是怎样的表现呢,他不仅对着孙二娘大说些不得体的话,更是对其上下其手了起来。他将孙二娘当胸搂住,更将自己的腿压在了孙二娘的身上。

武松这表现,简直像是从一个怕羞的男孩,转眼成了一个无耻流氓吧。

为何武松会有这样的转变呢,不少人认为,也许潘金莲仅仅是一个工具人,她的存在只是为了引发武松杀人,从而被流放,最后因为血溅鸳鸯楼而无处可去,远走梁山,从而成为梁山的一员武将罢了。

从头到尾,潘金莲只是个工具人,只是为了推动剧情,她的作用起到了,就可以下线了。

以潘金莲为代表的中国妇女在小说中的地位其实很值得注意,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长篇小说中始终没有自己的地位。

《水浒传》中也有几把交椅留给了女性,如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庄严隆重的排座次,她们都以“娘”、“嫂”称呼,连正经的名字也没有。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她们,梁山大聚义照样演得有声有色。

这也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正统文化思想,确定了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在小说中的位置一样,是极低,他们是轻视妇女的。

可以说,潘金莲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缩影。她们生活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她们没有谁生下来,便注定了是水性杨花、谋害亲夫的坏女人。

是落后又残忍的社会制度,导致了她们内心的扭曲,导致了她们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