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如果说《巨流河》是大江大河,《寻常百姓家》则是滴水穿石、细水长流、百折不回。

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么书仪撰著的《寻常百姓家》2022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么书仪对父母及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时间跨度为 1919 年~2000 年。

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1949 年前后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下编写自己求学、就业、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是具体而微的 40 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心灵史。

么书仪,1945 年生。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 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任职于社科院文学所。2006 年退休。著有《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元代文人心态》《晚清戏曲的变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等。

《寻常百姓家》记述的是一户寻常人家在20世纪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起点是1990年代么书仪一点点积攒起来的36盘录音带。在录音带中,父母向女儿回忆过往。双亲相继去世后,么老师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又仔细爬梳了父亲留下来的各种遗物:信、账本、单据、思想汇报、合同……

这本书的骨架就是从这些实物和基于那36盘录音带的文字中生长出来的。它记述的是普通一家人的历史:祖父辈生活在河北丰润县农村,克勤克俭经营杂货铺;父辈带着全家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先是搬到唐山,继而是天津,最终落脚北平;子女一辈在1949年之后天翻地覆的巨变中,求学、工作,实现了从商人家庭到知识分子家庭的转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在该书的序言里谈到,本书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坚持的是“不虚美,不隐恶”的信条,“真实”是认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标准。

洪子诚写道:“么书仪相信器物、情感、想象,会因时间的淘洗、磨损而改变面貌,她也经常为这种不可阻挡的损毁而伤感。但她更相信,诸如责任、诚实、自尊、羞耻心、努力等等的‘人生的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她认为,对于自己来说,这要比另外的那些有时显得很辉煌,但其实是虚幻泡沫的东西重要得多。个体对时代潮流虽然难以抗拒,不过,世代积累的普通人的生存智慧,也构筑了各种空间、缝隙,以保存、延续某些世代相传的生活伦理和情感方式。”

南都记者 黄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