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描述之中,青楼多指那些花天酒地的风月场所,这里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前去的地方,更是有人引用苏轼的诗句“春宵一刻值千金”来体现很多人对青楼的向往,那么青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而苏轼的这句诗中这个“金”是黄金吗?古代人出入一次青楼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中国青楼之起始

受到多年来的各种文学作品影响,“青楼”这个词已经成为了风月场所的代表词,提起它,人们往往下意识的认为生活在里面都是一些从事不光彩职业的人。其实,这种想法普遍都有失偏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楼最初起源大概是在周襄王时期,当时被称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因为目睹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有很多男性找不到老婆,数量庞大的光棍群体对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在他的牵头下,官府创办了历史上最早的“青楼”,也就是说,最初的青楼可以说是“国企”,并且创立的目的也比较高大上,是为了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青楼里面的女子,大多数是一些在战争中被俘虏的女性,还有一些因为家庭条件贫困为了讨生计来到青楼。青楼的创办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社会治安问题,还为国家带来了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所以管仲一口气创办了7家青楼,并且在当时,将这些青楼称作“女闾”。

才子佳人的灵魂住所

唐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历史的巅峰,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也是蒸蒸日上。因为人们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女闾”也随之进行着一系列改变。 唐朝时期的青楼对于从业人员要求很高,不仅对进入青楼工作的女子进行详尽的背景调查,通过调查进入的女子还需要学习各种曲艺技能,比如唱歌、跳舞、各种乐器等等。

得益于唐朝社会开放包容的文化风气,当时的文人墨客们都很喜欢来到青楼,约上三五好友,一边看着青楼姑娘们的精彩表演,一边与好友们把酒言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 当时的青楼是才子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青楼也成为历史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地以及传播途径。

客人们在青楼寻欢作乐,当然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说到的那句“春宵一刻值千金”,按照字面意思,千金就是千两黄金,当然有人认为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出入青楼花费是不是也是这个数,其实这种想法有点夸张了。

按照苏轼所在的北宋来看,北宋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白银,黄金比较珍贵,民间使用较少。按照单位换算,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 0000文铜钱,和今天的人民币比较,大概就是1两黄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苏轼的这句诗只是为了体现这种时刻的珍贵美好而作出的夸张形容。而这种诗本来也不是用在青楼与青楼女子身上的,只是后来人们口口相传曲解了他的意思。

可以说,一直到唐朝时期,青楼女子还是比较美好的存在,并不是后来人们所认为的那种风月场所。能够进入青楼玩乐的不是达官显贵就是风流才子,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楼女子的身份一落千丈变成社会的下层阶级呢?

没落的开始

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分裂过后,中国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宋朝”,宋朝奉行“理学”,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社会风气越来越保守。宋朝还颁布了律法,明令禁止达官显贵进入青楼等娱乐场所,这导致原本人来人往的青楼瞬间失去了一大波顾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被禁止,但还是有不少官员偷偷进入青楼,荒唐的是,一旦被发现,官府惩罚的对象并不是这些阳奉阴违的官员,而是青楼女子。

宋朝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时期,有很多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送进青楼。 此时的青楼由于官府压制,客源减少,所以收入锐减,新招募的很多女子都是穷苦百姓家,并没有什么艺术技能,而由于官府的打压,青楼的收入锐减,也没有钱给她们做相关的培训,一些女子不得不开始做皮肉生意吸引顾客。由此开始,尽管还在“国营企业”的序列中,但青楼已经开始逐渐变味,失去了创立的初衷。

青楼的彻底沦陷是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逐渐萌芽,外来事物的进入,时间延伸到清朝,这时的青楼再也不是从前那个高雅情调的青楼,青楼女子不再是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佳人,客人们也不再是风流倜傥,琴酒怡情的才子佳人。青楼已经彻底沦为风月场所的代名词,这里充斥着金钱与肉体交易的欲望,传统的青楼文化荡然无存。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青楼场所以及这一职业,使得千千万万被压迫被践踏尊严的女子得到解放。

回顾青楼的存在历史,小编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青楼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它的存在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社会现状的一种映射。 青楼以及青楼女子的存在已经超越了单纯职业层面,如今我们在了解探讨古代青楼文化时更应该摒弃片面误解,主动去挖掘其中的深层内容,这样才可以得知这种文化现象的全部面貌。

作者:无意识碎片 校稿:川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内容